《周易》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古代经典,内涵精深、影响广泛、流传久远,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,是我国最古老、最有权威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,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,简称《易》、又称《易经》,包括经和传两部分。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《周易》“事简而意深”,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。

周易阐述的基本道理是什么?
《周易》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,其原理在得到正确认识后,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。
用阴阳原理在阐述道的道。这个道是怎样形成的,怎样变化的,变化的规律是怎样子的,我们怎么把握这个规律,然后去灵活的运用它。讲得简单一些就是易学所说的阴阳万物的生成变化规律。
《周易》是经过我们古圣先贤通过上观天文、下俯地理、中通人世间万事万物而总结出来的一门智慧的结晶!其实,它向我们阐述的核心道理就是两个字——“规律”!天有天的运转规律,地有地的运行规律,人有人的相处规律!最典型的就是经过千年发展而来的五术:山学、医学、命学、相学、卜学!
周易阐述的基本道理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?
《周易》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,正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,正是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,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,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。
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,有备无患,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、改造社会、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。所以,易卦及《周易》,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。
◆易经是一部研究宇宙自然规律的典籍
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和发展都存在于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中,《易经》的阴阳理论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的根本原因,它的变化论也反映出了宇宙万物的存在发展规律。通过六十四卦的排序我们可以看出,易经对万物发展规律的认识。
乾为一,先有天;坤为二,后有地;天地造万物。屯为三,人与万物共生,需要屯积,才能无忧;蒙为四,这个时候人处在蒙昧阶段,需要教育;需为五,人一旦有了进步的思想,就会有更高级的需求,也可以说要有大的需求;讼为六,有需求就会有争讼......直到最后既济六十三,未济六十四,周而复始,循环往复直到新的一轮开始。
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,由低级到高级逐步递进的。

◆易经是一部研究如何做人做事的典籍
易经着重论述了做人的标准有三:自强不息具备乾德,厚德载物具备坤德,居安思危具备革德。
人要有追求要有理想抱负,要有自己的事业;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,要能海纳百川;更要有居安思危勇于创新的精神。那么做事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能够知文史、懂哲学、用科学、善预测。
◆易经是一部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典籍
易经的整体构成就是“相对而出,统一成型”的。易经阴阳对立统一论的精髓就在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运动,运动产生万物,(包括生命物)故生命在于运动。如《易·系辞》中所讲的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

这既是易学的哲学基本原理,也是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原则。《易·系辞》中还提出:"刚柔相推易生变化"。提示了阴阳两气的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。易经还反映了时间空间上的对立统一。
看一看“太阳”就知道,“易与天地准”,首先要看看天地,看看太阳和月亮:太阳升起落下,月亮月圆月亏,周而复始,昼夜交替,寒来暑往,万物生灭。从时间而论:其阴极到阳极再从阳极到阴极,代表着一昼夜子时到午时,午时到子时;一年四季从冬至到夏至,从夏至到冬至的推移,阴阳消长循环交替。
中国先哲认为“世界是变化的”、“天地万物都是变化的”,循环往复、周而复始,昼夜、寒暑、生灭、强弱、祸福、敌我、善恶、美丑、高低、贵贱、等等“两个极端之间”的“变易”。
两个极端就是“阴阳”,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,任何“变化”,都是“阴阳相克相生”,都是“两个极端之间”的“变易”。所以中国古人使用“阴阳”两个“卦符”表示“两个极端”。易经从有图无字到有图有字,无不渗透着阴阳、刚柔、消长、动静、尊卑、贵贱、吉凶、祸福等等对立统一体。
《周易》这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长存于世,正在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。易道讲究阴阳互应、刚柔相济,提倡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。
在五千年文明史上,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,多逢畏难而不倾,独能遇衰而复振,不断地发展壮大,根源一脉传至今,它独特的超前预测、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学仪器无可比拟的,可上测天,下测地,中测人事。
《周易》历经数千年之沧桑,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。